研究团队

深部地热能地球物理探测团队

来源: 作者:发稿时间:2024-06-25 13:56浏览次数:

团队简介:

团队名称:深部地热能地球物理探测团队

地热能勘查是一项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其中,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无论在地热资源的普查还是详查阶段,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地热勘探实践表明,三维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地热能资源靶区优选、钻孔定位等工作的精度和效率。

深部地热能地球物理探测团队利用重、磁、电、震等多地球物理方法,构建地下多尺度多物性模型,并以岩石物理为基础分析温度与地球物理之间的关系,精细刻画地热系统的关键要素,为地热能资源靶区优选、钻孔定位提供关键的地球物理依据。团队近年来在广东阳江、山西大同盆地、湖北英山等多个地热区实施了地球物理勘查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山西大同盆地探获了华北地区迄今为止2千米深度范围内最高温地热储,井口流体温度高达167 ℃,实现了高温地热资源地球物理勘探重大突破,该成果荣获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


团队研究方向:

针对深部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电磁法、重力和磁法精细探测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实践。


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负责人:胡祥云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球物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高等学校“深地资源探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Geophysics期刊副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和JGE期刊编委

胡祥云,籍贯江西吉安,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发展院常务副院长。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球物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高等学校“深地资源探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Geophysics》副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和《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期刊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和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探测与深部资源勘探理论与应用研究,在地壳复杂电性与磁性结构探测、深地资源地球物理弱信号提取及精细定位、滑坡与地震重大自然灾害地球物理动态监测、金属矿与地热能勘探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GRL》、《JGR: Solid Earth》、《Geophysics》、《GJI》、《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1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研究团队研发了自动化地磁绝对观测系统、流动超导重力仪、光纤多参量地震观测系统等高精度地球物理场观测仪器,受邀参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展。


团队主要成员:

李建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聚焦于瞬变电磁法理论和正演研究,建立了一维和三维正演反演算法体系,并在瞬变电磁场精确计算、复杂形态发射源三维正演、发射电流全波形正演反演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围绕这些研究,在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以第二作者出版专著《时间域电磁法勘探的正演问题研究》,该书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目前担任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和《石油物探》期刊编委。


刘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科技领军人才,“地大学者”学科骨干人才。主要从事应用地球物理位场勘探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具体包括重磁场精细正反演方法技术、剩磁与退磁反演理论、矿产资源探测方法技术理论与应用等。成果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中文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联合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2016年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2020年获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22年获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3),2023年获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主讲《磁法勘探》、《重磁勘探》、《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获学校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最近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地球物理场高温热储响应与识别研究”(255万元,2024.01~2027.12)。


彭荣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大学者”青年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地球物理电磁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在电磁法的三维正演和反演模拟计算、电磁数据处理与解释、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联合反演、电磁数据随机反演及不确定度定量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Geophysics、GJI、JAG、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任务等。


徐珊:特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大地电磁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擅长将地表电磁观测与微观岩石物理实验相结合,将传统地球物理方法与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应用于岩石圈深部结构探测和资源环境勘探中。在GRL、JGR、Geophysics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冰岛地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获120万元科研经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段特提斯地球动力学:安纳托利亚岩石圈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韩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频率域电磁法正反演算法和软件开发及其在固体矿产、地热等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在Geophysics,GJI,PEPI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等。


刘亚军:实验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瞬变电磁法算法研究、地质灾害应用。在GJI,Geophysics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


周文龙: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热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及地温场模拟。在Geothermics,JAG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地热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1项。


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团队成员参加第22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研讨会(德国魏玛)


团队成员参加第16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深圳,2023)


团队成员参加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24 Shenzhen)(深圳,2024)